埔里地方知識-產業篇
產業篇 (9項) | 內容描述 |
---|---|
a.菜筍與罐筍 | 桃米里一帶的麻竹筍生產,一般可分為「罐筍」或「菜筍」二種。「罐筍」是指專門送入工廠加工裝罐的筍種,筍體長度較長方便裝罐、淨白美觀;「菜筍」則是指長度較短、色澤偏黃的次級筍類,只能送去市場散賣作餐廚料理。早期若遇上遇上產筍量「供不於求」時,收貨廠商將不再挑剔「罐筍」或「菜筍」二類的品項差異,全數收購。 |
b.草湳麻竹筍集貨廠 | 1970-80年代「麻竹筍」產業風行,桃米里、成功里一帶有大批農民投入其中,配合當時省政府農林廳規劃的「農會共同運銷政策」,每日將採收的筍貨集中排列、供以指定加工廠商進行載貨;為滿足桃米里內山與成功里等農民的「集貨」需求,由埔里鎮農會出資在草湳一帶興建集貨區棚架,當地人回憶當年盛況,幾乎每一早晨皆堆滿在地生產的筍貨。隨著當地「麻竹筍」產業的蕭條,集貨棚不再處理堆貨作業,僅剩提供當地旅宿遊客停放駕車的功能。 |
c.詹家加工廠 | 1997年正式開業的「建裕農場」,是埔里桃米里僅存的麻竹筍加工廠;頭家詹昌明國中畢業後遠赴他鄉打拼,1990年代因母親重病而回鄉,並在父親慫恿下投入麻竹筍的加工產業,營運至今已有24年的歷史。早期桃米里一帶的麻竹筍產業盛行,境內從業的「筍農」密度甚為驚人!後續卻因產銷模式的劇變而式微。儘管詹昌明曾多次起念「退休」,但見到許多高齡筍農仍勤奮割筍來廠裡秤斤交易,儼然是他們日常的經濟支柱,只好繼續營業下去。 |
d.紹興泉 | 採以特色造型呈現的「紹興泉」地景,是鐵山里境內知名的觀光地標,約為1950年代埔里酒廠為釀製「紹興酒」來此引水所建,也傳說當年酒廠以「直聘職位」為誘,驅使居民讓渡地權供其設址抽水,造就早期當地男丁高比例於酒廠任職的現象;埔里酒廠所產出的「紹興酒」聞名全國,鐵山里供讓的大量「泉水」功不可沒,俗諺有「埔里之水甲天下,愛蘭(含鐵山)之水甲埔里」。 |
e.房里里抽井水傳統 | 1950年代台灣省政府大力推行「自來水」普及措施,現今埔里市區一帶用水皆採用水管輸送的「自來水」,但房里里境內卻不曾出現過任何「自來水」管線的舖設要求,肇因於居民仍慣用在地「湧泉」帶來的豐沛賞賜;房里里位處埔里南港溪、眉溪等二大水系的沖激末端,豐富地水源灌注,孕育了取之不竭的在地「湧泉」生態,居民自古以來便習慣鑿井抽取地下泉水,除了灌溉筊白筍田外,也大量用於生活飲水方面。為了顧及水質的衛生標準,設置「飲水用井」會特地加深開鑿深度達100呎(30.48公尺);相比之下,一般筍田抽水的鑿深僅需30呎(9.1公尺)爾爾。 |
f.竹筍加工程序 | 早期加工成品的「罐裝筍」,流程如下:(1)竹筍採收送抵廠內;(2)殺菁程序;(3)剝除外表筍殼;(4)削除不必要的突出稜角以保持美觀;(5)化學消毒;(6)成品封罐。以金屬容器盛裝的加工筍類,在地人俗稱「罐筍」,加工程序最終會用馬口鐵裝罐,封罐成五加侖桶(約11公斤)的大型包裝以利海外運輸。由於主要出口國為日本,所謂規格化的「罐裝筍」製品幾乎為其量身打造,藉以降低日本食品廠商處理筍貨的不必要耗材。 |
g.廣興紙寮 | 原為1965年「廣興製紙加工所」,係為「愛蘭黃家」後裔黃耀東(黃利用之孫)所創,原以製造高品質地書法「宣紙」而聞名;可惜1980年代末期國內造紙業萎縮,促使黃家決意轉型為觀光工廠,1991年更名「廣興紙寮」,企圖採用「寓教於樂」的觀光導覽模式,推廣瀕臨失傳的「手工造紙」技藝予大眾知悉。現今「廣興紙寮」由黃耀東長子黃煥彰繼承經營,繼續讓觀光化的「造紙」產業發光發熱。 |
h.桃米筍母口碑 | 台灣少數「麻竹筍」盛行地區如雲林古坑,仍習慣來桃米里一帶購買「筍母」,為何要特地前來此地選購呢?原因在於古坑筍農為了「麻竹筍」的生長效率,掘筍後選擇「舖草」以加速新筍的再生,卻容易導致筍體染病壞死;相比之下,桃米里在地筍農在掘筍後採用「覆土」,新筍再生速度雖慢、但新型成的筍體較不易得病,同一「筍母」生新筍的頻率也較高,因而廣為古坑農民所歡迎。另外,在地高海拔的紅質土壤排水性佳,產出的「菜筍」格具甘甜滋味,這可是南部筍貨無法比擬的優勢。 |
i.房里里「單冬」與「雙冬」稻作 | 早期的房里里,主要以「湧泉」作為稻作灌溉水源,各聚落內「湧泉」的分布頻率,將決定該年度稻作的收穫次數,一般有分一年一穫的「單冬」與一年二穫的「雙冬」等二種,居民以「公田溝」聚落為分界,分界以東的田區(紅瓦厝與部分雙寮)多為「單冬」稻作、分界以西的田區多為「雙冬」稻作。若是田區稻作僅能「單冬」收成,居民會採用「稻、蔗輪作」的形式維持勞動收益,隨著後續「筊白筍」風潮的湧入、全數取代在地的水稻產業,所謂「單冬」、「雙冬」等米穫傳統也默默為人遺忘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