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次補秧打零工

有時候,有些事需要一些機、緣、巧、合。
上周二中午我們在工作室接到邱大姐來電:「我腳受傷了,你們有人可以來幫我補秧嗎?」電話彼端聲音聽起來很急,掛掉電話後,在場的人盤算了一下名單,要能夠下田、會補秧、可以五點起床又剛好有時間,或者也需要這個打零工的機會,有誰呢?鎖定目標後,然後開始邀約。
找了最有把握的人選卻因為時間不恰好而需要另尋他人。
「咦,找昨天剛搬進來的小宇看看如何?他也需要打工的機會,只是不知道他願不願意下田就是了……
「你們兩個不是也需要打工,你們去啊!」
「可以喔,再找小宇,有一個壯丁,三個人一起補秧比較快,一起賺這份工錢!」
在過去四年多,以背包客的方式走過許多國家的小宇,在澳洲和日本都有打工的經驗,雖然沒下過田,知道這個消息後二話不說的一口答應。
於是,我、蕾華和小宇相約隔天520分出發去田裏。
不知道為什麼,接到邱大姐電話當下知道我們有能力能夠幫忙(知道有誰可以幫、而且知道怎麼幫),心裡很高興,有一種,在這裡幾年下來,每半年一次的手工插秧,雖是對外辦理體驗活動,對內其實也是練兵的機會,讓我們和我們身邊的年輕朋友,有興趣學習插秧或練習插秧技巧,都可以把這每半年一次的機會當成練習的機會。
這項傳統技藝,說真的,在各方面都已不合時宜,除了每半年一次小面積小面積做為教育宣導,讓想學的年輕人學習,讓社會大眾知道古法插秧的做法,讓人有機會踩進泥土裡,除此之外這在農村裡幾乎已經是一項被認為應該要淘汰的技藝。但是對種稻的農友們來說,機器插秧後所缺的、或被福壽螺吃掉的,補秧時都還是需要插秧的技術。或許是這幾年逐漸的學會了一種消失的技藝,在農友身體不適下終於派上用場,是因為這樣而感到開心()


這是2014年海伯田手工插秧時。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攝影/當時暨大中文系蘇大衛
如果細細欣賞,農友手工插秧的姿態呈現出的力道、線條與在田裏的敏捷,真的會覺得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技藝。
小宇沒下過水田,很不習慣赤腳在水田裏步行,但有過工作經驗的他,確認了下田的注意事項,補秧的眉角與範圍後,就獨立在田裏遊走補秧。

小宇第一份在埔里的零工就是下田幫忙補秧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攝影/劉姵妤

在與邱大姐確認了前往補秧的人數,並且再三的告訴邱大姐,我們插秧技術還不純熟,還有一個完全沒有經驗,所以先不要對我們抱太高期待。還好,當天邱大姐雖然行動不便,仍然在路旁指揮讓補秧工作進行得更有效率。

2016.08.16攝影/劉姵妤
小宇因為想要在埔里找能經營合法背包客棧的房子,暫時住進籃城當我們的厝邊,在他也正好需要打零工時,在進住的隔天就跟著我們一起下田打田裏的零工。是這樣的彼此需要,因著這塊田又在這裡牽起了大家。
在田裏彎腰聽命於路邊監工的邱大姐時,我腰很痠啊,心中還是不斷浮現了「養兵千日用在一時」這幾個字。真的非常的高興,在生活裡發生了這樣的一件小事,因緣和合之下卻是那麼令人開心。
題外話,在田裏插秧的三個年輕人身影,引起了其中一對路人夫婦的興趣,停下來和我們聊了幾句,因著插秧的記憶,幾句短聊中從插秧聊到彼此哪裡人、住哪裡,竟也牽起了一個在當日補完秧後看房的機會。
覺得剛住進籃城的小宇可以跟我們去補秧,兩個女生加一個男丁,剛剛好;覺得邱大姐來電,列為第一順位的邀請人選剛好沒空,卻剛剛好有一個住進來的厝邊也需要打零工,很剛好;萬萬沒想到經過路邊的好心夫婦,剛好有房子可以提供參考,一聊之下又是榖笠共同創辦人之一的高中同學的爸媽,怎麼這麼巧。
就是這些因緣巧合,讓我一度覺得那個晴朗早晨的陽光好像特別妙。

相關文章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