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於埔里盆地西側的突起台地,由於形貌由如大船聳立般、又有所謂「船山」的暱稱;19世紀初埔里迎來「西部平埔族群大遷徙」,台地上方由巴宰族建立三大聚落,分別是烏牛欄社(今日愛蘭社區)、大瑪璘社(今日梅村社區)與阿里史社(今日鐵山社區),日治時期台地整體劃作「烏牛欄庄」行政區,戰後取其諧音更名「愛蘭里」,復因統轄居民數考量再分出「鐵山里」——現今愛蘭里內分為二大聚落,分別為巴宰族認同強烈的愛蘭社區(烏牛欄)與佛道信仰為主流的梅村社區(阿里史),並擁有埔里基督教醫院與暨大附中(原埔里高中)二大機構,整體為高密度人口地市街景貌,與周邊的農田地景呈現強烈對比。
1.烏牛欄
今日的愛蘭里愛蘭社區範圍,烏牛欄社原生於台中豐原,為巴宰族傳統「四大社」之一,族人遷居埔里後亦將社名移植該處,幾乎成為愛蘭台地上最具勢力的部落,並在日治時期由官方設置「烏牛欄庄」,象徵該社重要的影響地位。而今日的「愛蘭社區」,範圍大致與當年的烏牛欄社重疊,內部的巴宰族認同成分濃厚;多數學者認為,19世紀烏牛欄社頭人自台南引進「長老教會」的基督教信仰,透過教會系統保存了巴宰族的語言文化,至今為埔里最具特色的巴宰族社區。
2.大馬璘
今日的愛蘭里梅村社區範圍,原屬於巴宰族四大社群之一的「朴仔籬社群」,出自台中東勢一帶,當地俗稱為「頭社」,移居埔里後與阿里史、烏牛欄等社共居於愛蘭台地,戰後劃屬「愛蘭里」行政區,惟內部的「巴宰族」認同並不顯彰,與隔壁的「愛蘭社區」呈現強烈對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