屬今日埔里「大城里」,係拍瀑拉族建立的聚落,全區屬平坦地勢、緊鄰早期的「埔里社街」;「大肚城」取名自拍瀑拉族的祖源部落「大肚社(台中大肚)」,後續因漢人移民湧入,壓過了在地拍瀑拉族的人口勢力,並在今日大城巷一帶形成名為「街仔尾」的熱鬧街肆、在地朝奉宮一度設建為「埔裏社廳」的最初辦公廳(後續因大埔城建成而遷址)。日治時期埔里製糖所(戰後的埔里糖廠)於當地興建,創造可觀的就業機會與移入人口,開始為大肚城帶來風光的商業發展,大量興建的透天住宅改變農村地貌,現今為埔里鎮人口高度集中的居住區之一。
1.水裡城
位於大城里南邊的聚落,地名衍生自拍瀑拉族「水裡社」、移民自大肚山西南側的台中龍井一帶,1897年曾有學者伊能嘉矩前來訪察的紀錄;按耆老所稱,該族分別建立了大肚城、水裡城乃至生番空(今日溪南里)等聚落,後續因漢人勢力的強勢化與道路建設影響,導致日後水裡城呈現高密度開發的城鎮景貌,1994年當地豎立起挑高11層樓的「家天下」公寓大廈、近期仍不斷傳出大型住屋建案的完工標售,已難以再回想過往純樸的農村景貌。
2.恆吉城
位於大城里西邊的聚落、地勢緊鄰愛蘭台地下緣,最早由巴布薩族的二林社移民所開墾;恆吉城一詞的命稱,至今眾說紛紜,史料中也出現有「興吉城」的寫法(「興」的台語發音與「恆」相近),相傳早年當地一間廈門人陳瑞芬經營的商店「恆吉行」,店內供奉一尊媽祖神像,隨著該店歇業而改為專祀媽祖的廟祠,命名為「恆吉宮」;後期為增建廟體而遷址於下茄苳腳(今日清新里),原聚落則繼續沿用該廟名,係介處於愛蘭台地(巴宰族)與大肚城(拍瀑拉族)之間的小部落。
隨著1930年代各項交通建設的興盛發展,分別為「二高自動車會社」經營的埔里街—魚池庄間私設道路(台21線道前身)、直通台中市的裏南投道路(台14線道前身)乃至於通往愛蘭台地的坡道拓寬工程,恆吉城成為眾多交通路線的必經處所,設立客運站牌的「崎腳(或稱崎下)」通車接應不暇,戰後更發展起輝煌地「造紙」產業,大量湧入地外來人口改變當地生態,矗立而起的「樓仔厝」大面積取代農田;實際上自日治時期定居的原生家族,也僅存大城路旁雜貨鋪周邊的三、四戶爾爾。